正式启用!华南理工再为广州添一地标!

产品详细描述:

  省委书记黄坤明出席启用仪式并宣布: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正式启用,广东美术馆新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正式开馆。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出席并致辞,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楚平、省政协主席林克庆出席。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畔三江交汇处,是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于一体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领衔团队设计,总建筑面积超14万平方米,总展陈面积达4万平方米,共享公共区域3.5万平方米,致力于打造成为“岭南文化的标志地、大众休闲的目的地、湾区交流的会客厅”。

  建筑以“文化巨轮、时光拱廊、鹅潭写意、云山艺境”为理念,三馆高低错落、层次分明,从江岸向后逐渐由低到高、叠级而上,从远处看有巨轮出海之态,寓意“岭南文化乘风破浪、远播四海”。

  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何镜堂院士对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建筑设计理念、文化内涵的深度解析,揭秘这座广州新地标背后的故事。

  何镜堂说,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了老城市新活力,体现了岭南文化乘风破浪走向世界。它选址白鹅潭畔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这一带自古就是广州扬帆出海的出发地,是海丝文化、岭南文化发展的重要地点,也见证了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同时又是广州老城区的延伸。因此艺术中心就是要在这样的深厚底蕴之上,继续出发,走向大湾区,走向世界。它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积极创新的一个标志,也集中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特色,“整个文化怎么延伸,怎么继承,怎么保护,怎么发展。”

  “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注重滨水性。”何镜堂说,“珠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所以这个建筑就非常注意如何跟水文化结合,特别强调怎么跟珠江母亲河融为一体。”建筑对江设计成多层的平台,每层平台都可以站在外面看江,层层叠叠、高低错落,“我们建筑离江边有40多米,为了让老百姓能够方便地走到珠江边休闲活动,我们想了很多办法,用架空的形式令空间更加开放和通透。”

  艺术中心整个建筑近360米宽,为了保证城市跟建筑沟通融合,设计方做了一个非常大的廊桥,廊桥底下架空,进口空间约有60米宽,十分宽阔舒展,白鹅潭江景一览无余。而为了与对面的白天鹅宾馆呼应,意境相融,建筑也大量采用了白色的材料。

  “我们强调城市要以人民为中心,城市的文化就是城市的灵魂。那么我们在设计时要体现广州云山珠水的地域特点,它一定要有亲水性。”建筑附近还有码头,“我希望大家以后可以坐着船来这里。我们相信无论从陆地上看,还是从水上看、空中看,它都非常漂亮。”

  艺术中心不仅是一个看展的地方,也将成为市民日常活动的“城市客厅”,“大家可以在这里休闲聊天,夜里闭馆了,也可以在江边的公共空间活动,欣赏优美的夜景,这就是一种文化的回归。”而且这条廊桥象征着千年文化从过去跨越到现在的沟通,岭南文化跟外界的沟通,以及三个馆之间的功能沟通。

  何镜堂说,艺术中心的建设充分考虑到岭南的气候特点。广州地区气候炎热,湿度大,“所以我们在岭南搞建筑,都要注意遮阳、隔热、通风、防潮,我们把这种节能环保的理念充分地应用在这里面。”

  比如建筑所用的玻璃就主要有两种,建筑下部的玻璃以透明为主,利于采光;建筑上方采用的玻璃就需要考虑到遮阳的功能,同时配合以自动卷帘等设计,令建筑内部更加舒适,也降低了能耗。而建筑本身的高低错落既是功能的需求,又是本身城市设计的要求,从靠近江边第一线米。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临江的亲水平台接近100米长,还设计了升降的舞台,可以做很多表演。“我相信这个地方将来与珠江新城会完全不同”,何镜堂表示,这个地方有它独特的文化,“千年商都”就是从这里出发的,著名的十三行也就在这附近,所以要做的就是用现代的手法体现一种时代的要求,展现我们城市的发展,展现广东建设经济大省、文化强省的恢宏场景。

  何镜堂介绍,艺术中心“三馆”各馆的面积都不一样,“最大的是广东美术馆,最小的是非遗文学馆。我们现在东南面最高的那个地方就是广东美术馆,‘船头’的地方就是非遗馆。”外观设计上的变化根据功能需要,“有的需要天光,有些需要封闭,是跟艺术、跟它的使用功能结合。”而且整个建筑内部的空间是流通的,可以根据需求连通成大厅,也可以隔断成众多个小空间,建筑内外也设计了大量的共用空间。同时,馆内外的空间也很自然地融合为一体,让大家在不进馆的时候,也能自由地享受公共空间。

  设计概念从大湾区的时代背景中寻找立意,从白鹅潭的历史文化中获得灵感,“文化巨轮、时光拱廊、鹅潭写意、云山艺境” ,建筑形态如一艘面向湾区、面向世界、扬帆领航的文化巨轮,寄予大湾区面向世界展示文化自信、传播岭南文化,白鹅潭千年商贸中心跨越式发展、激发新活力的美好愿景。

  珠江是广州的母亲河,艺术中心作为文化地标,着眼于滨江水岸公共空间的整体打造,形成多层次的市民公共空间:第一层级为地面层,包括滨江景观带、亲水栈道、亲水平台、白鹅潭大舞台、架空广场、下沉广场等;第二层级为飞虹廊桥,包括面向公众开放的廊桥,连通了非遗剧场广场和公园配套服务设施的屋面绿化;第三层级为艺术中心的各个标高的室内外观景平台、艺术共享大厅、30米屋顶花园、36.8米观景廊、美术馆50米屋顶花园等。

  设计通过整体景观、飞虹廊桥、共享艺术大厅、地下商业空间等三馆共享共用的功能形成三馆整体的建筑基座,特别是从广场延伸到三层的飞虹廊桥以及在三层的艺术共享大厅,是艺术中心的亮点,一个面向市民,一个面向三馆的参观游客,将三个馆在空间上整合为一体。

  从地域性、时代性、文化性的辩证关系中把握建筑标志性的塑造,使艺术中心既有岭南滨水建筑的清、透、秀、雅的气韵、又有新时代文化建筑典雅的艺术品位、并且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象,建筑立面由白色彩釉玻璃幕墙、白色冰裂纹陶瓷面板幕墙、陶棍与玻璃组合双层幕墙、仿清水混凝土幕墙等组成,整个建筑外表皮超过8万平方米,超过11个幕墙系统、22个子系统的幕墙体系,也是这个项目最具挑战性的分项工程之一。

  建筑结构与建筑形体高度契合,并为建筑空间的营造搭建了结构支撑体系。整个建筑360米长,为达到建筑的整体性,整个结构体系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结合,通过精密计算没有设置一条变形缝。亲水栈道和亲水平台利用原来码头的桩簇进行加固利用,在200年一遇的防洪标高以上采用大跨度的钢梁为市民搭建一个外延向珠江的活动空间,对珠江堤围的防洪和珠江的行洪、航道影响减到最低。

  项目由何镜堂院士领衔设计、院士团队三年倾力打造,坐落于广州市从化区美丽的凤凰山麓、流溪河畔,占地面积24.69万平米,总建筑面积9.43万平米。建筑以中华典藏、岭南山水、时代新韵、文明灯塔为总体设计理念,将中华制式与岭南环境、岭南气候、岭南园林、岭南建筑文化特色相融合,构筑礼乐相成的山水名胜格局,打造南粤大地上的中华文化殿堂。

  位于海珠湖畔的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依托壮丽的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和海珠湖水系景观,打造一个供群众文化活动,富有岭南生态特色的园林空间。项目总设计师、华工设计院总建筑师倪阳以“十里红云一湾水,八桥画舫十六亭”为设计主题,通过高低错落、层次递进,把汉唐风格的典雅大气和岭南园林的柔美秀气和谐统一,“为广州打造新的文化体验空间”。

  “琴鸣绢舞,岭南花舟”。海心桥桥型吸取粤曲“水袖飘绢”形态,桥拱融入“岭南古琴”的造型元素,在现代形态中融入岭南文化意象。桥面景观灵感则源自广州水上花市,以“岭南花舟”为主题,结合特有的花舟元素,打造珠江上的新花舟、花城的新花桥。建成后既是点缀城市客厅的活力场所,亦是看与被看皆宜的羊城新景,还是根植岭南文化的湾区新名片。据统计,海心桥投入使用后,每日平均通行人数达1.4万人。

  国际会堂坐落于广州传统中轴线与白云山西麓、大金钟湖畔的交汇处,总体设计以“云山叠景”为理念,建筑布局融合中国礼仪型制与岭南园林特色,建筑造型展现如大榕树般的蓬勃生机和舒展姿态,为广州和大湾区打造依傍云山、面向未来的云山观景台、园林主会场。该项目将成为我国顶尖会议场馆,助力广州承接国际高端及各类会议,打造国际会展之都,是新时期广州增强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也是广州对外展示、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的一张靓丽名片。

  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酒店群位于广州白云新城核心区域,以“珠水云山、园聚岭南”为核心理念,在东、中、西区域分别打造“云山珠水”“水乡印象”“西关庭院”为主题的特色空间,置身其间能感受到岭南特色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历史文化。项目从设计到落成仅用18个月,创造了广州大型酒店建设的新速度。华工设计院团队作为设计主创及项目总控全程参与项目建设。通过传承岭南地域文化的创新设计,本项目成为又一张展示广州国际都市魅力、展现岭南地域文化的新名片。酒店在正式运营后,极大提升了广州国际会议接待能力,为广州建设成为国际交往中心提供战略支撑。

  项目位于广州市白云新城文化中心——白云山西麓。通过营造序列化的空间场所,弱化建筑边界,将景观引入、向城市打开,实现建筑、山、水、城一体。架空庭院借景白云山, 下方水院与东侧河涌叠水相融,景观廊桥飞架水面之上,形成独具岭南特色的入口空间。空中展厅能环视四周,新市民公园一览无遗;白云步道的大面积透明界面,拾级而上,把云山景致尽收眼底。

  广州白云站位于广州白云区的南侧,以“云山珠水、盛世花开”为设计理念,融入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元素,着力塑造标志性城市形象,为花城广州再添一座城市新地标。按照“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理念,广州白云站将打造成为世界级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特大型火车站,串联起京广高铁、京广铁路、广梅汕铁路、广茂铁路等多条铁路干线,进一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体系。

  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后改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是广州市政府为了扩展广州蓬勃发展的会展业,打造21世纪区域中心城市投资兴建的一项超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其中一期由华工设计院与外方合作设计,二期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四期工程均由华工设计院设计。本项目是我国第一个特大型现代会展建筑(当时规模居亚洲第二、世界第五),创立了我国当代大型会展建筑设计范式,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国际残障人文化交流中心在建筑物的外部空间与立面造型元素上着力体现本建筑服务于残障人群的特点,主要以曲线为设计要素,减少建筑边角带来的各种不便及碰撞伤害。平面造型由自然形态中的花、叶子等有效的功能形式启发而来,不仅在形式上,也在功能上为残障人使用提供了极大便利。

  项目位于广州市珠江新城核心商务区,中轴线绿化西侧,其标准层平面采用三角形的平面形式,三角形平面双面向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使用者能享受珠江及中轴线绿化区的美景。东西双塔以广州门户的态势,延续了广州新的城市轴线。塔楼建筑以一种独特的曲线形状及透明的建筑立面为主要思路设计,显露出建筑物本身独具一格的建筑结构。通过渐变宽度的造型、建筑结构的形式以及幕墙垂直分割来强调建筑物的垂直感。精心的设计使之成为一座造型优美,体量雅致的建筑。

  广州利通广场是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北大门收口上的一个关键项目。建筑主体简洁、高雅、线条清晰,具有精致几何造型。通过特殊的幕墙设计,修长的建筑形体被分成三个部分。这座具有柔和动感的高楼挑战着人们看待超高层建筑的常规方式。整个项目结构设计合理,技术先进。塔楼采用“斜撑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具有施工便捷、造价低廉、工期较短的特点。

  本项目位于珠江新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的核心区域。其结构采用带加强层的“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巨型斜撑框架”的结构体系,具有环境友好、造型创新、绿色高效的特点,成为整个城市中轴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国际校区选址于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国际创新城南岸核心区,地处“一带一路”超级门户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交通枢纽、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与广州大学城隔岸相望,与广州智慧城连成一片,具有“四横七纵”的综合交通路网系统。校区总体规划紧扣中西文化交流主题,延续和传承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环境基因,具有岭南地域特点并符合时代精神,突显“中西合璧、博雅合璧、传统与现代合璧、科学与人文合璧”概念。

  项目位于广州市南沙区笃学路1号,占地面积约1669亩,分两期建设。项目一期用地面积约716亩,总建筑面积63.6万平方米。设计结合自然景观与校园建筑,遵循“绿色”和“智慧”的原则,致力于将校园打造成为“碳中和”的新标杆。校园规划设计结合学校特有的学科交叉融合理念,建筑外立面采用简洁及各具特色的幕墙系统,营造一个高效且充满足活力的校区。

  设计团队梳理提炼出“同心同根”的概念,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层层深入,将这一概念强化、放大,力求让使用者感受并产生共鸣,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新时代的中小学教育不止于课堂内的知识教学,更应在校园里培养出好的人品、情操和素养。校区设计把积极的空间,趣味的环境和健康的场所营造出来,让孩子们生活在安全惬意的理想环境里。

  广雅中学花都校区由何镜堂院士及团队设计。在广雅中学花都校区延续了广雅传统建筑风貌,是富有特色的新时期岭南校园。传统书院轴线、层层递进,体现了百年广雅校园和谐有序的人文空间;园院相融、传承经典,营造出宁静、经典、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交往共享、以人为本,为师生提供触手可及的交往空间;砖红外墙,黄瓦绿脊,让人感受历史老校的文化底蕴与大气开放,让学子在岭南园林风校园中感受百年学府“务本求实,和谐优质”的精神理念。

  南沙体育馆是2010年亚运会武术馆。室内外的灰空间设计契合了岭南的地方人文特色和亚热带气候特点,为建筑的遮阳、内部用房的采光及自然通风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创造了供市民活动的半室外空间。体育馆设计合理、功能配套完善,被亚组委选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运行示范场馆,其运行设计的成果被作为范本加以在其他场馆推广;赛后,南沙体育馆又成为了广州南沙区最重要的市民文体活动场所,举办过大量的会议、集会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

  广东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是2010年亚运会游泳跳水馆。该项目运用基于灵活适应性的体育建筑可持续设计方法,利用计算机参数化技术,合理设置形体参数,通过对游泳跳水馆不同使用功能区域的空间高度和体积的控制,使之达到使用空间舒适性和节能低碳的平衡。通过抬高训练池标高,控制与室内体育功能要求的高度相呼应的屋顶轮廓线,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降低了建设成本和未来运营成本。

  体育场造型新颖、雄伟、浪漫并富有象征意义。屋顶的设计造型反映出对速度的追求、情感的彰显,对体育盛事、节日庆典、崇高精神的向往。屋顶“缎带”的造型既体现出这种飘逸、自由翱翔的理想并同时彰现艺术和更美好的愿望。奥林匹克体育场独特的造型打破了体育场传统圆形的设计概念,为国内首创。

  此外,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还承担了广州市内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广发证券大厦、大都会广场及中国市长大厦、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校区、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教学区、何镜堂院士工作室(中国建筑学会科普基地)、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研发楼等一大批已落成项目,以及在建设中的广交会展馆四期展馆扩建、港科大(广州)二期、岭南中医药博物馆、中新广州知识城知识塔、广州交通大学新建校区、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基础设施、粤港澳大湾区(广州)科技金融中心、广东实验中学永平校区云城校区等。

  信息来源:华工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州日报 南方都市报 广东体育局 新华社

相关产品